1. 首页 > 交通知识

重庆交通大学发展(重庆交通大学发展缓慢)

一条通往西藏的道路催生了一所学校。 10月2日至5日,大型纪录片《国家记忆》《巍巍川藏路》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详细介绍了重庆交通大学(简称重庆交通大学)的建校历史和为建设重庆交通大学所付出的流血代价。川藏公路。牺牲和野心。

奋战风雨,激情修筑川藏路

1950年,国家决定开辟千山万水,修筑川藏公路,收复边疆,解放西藏。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让明德任康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政委。目睹了手无寸铁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后,让明德非常难过。在地形复杂的西南地区建设交通并不容易。如果没有运输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这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成本。他紧急向邓小平主席的西南军政委员会提出希望建立一所交通运输专业的高等院校。

1951年11月,重庆交通大学前身——西南交通学院诞生。开幕式上,首任校长让明德发出了铿锵誓言:“我们铺路、架桥,要有‘誓前路畅通、甘当铺路石’的自豪感和奉献精神!”牢记老校长的嘱托,1953年、1954年,80多名路桥专业毕业生义无反顾地走到了川藏公路建设工地,为川藏公路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1952年,让明德赴京汇报川藏公路建设情况,并得到了毛主席亲笔题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重庆交大人勇敢攀登天梯,成为“铺路石”。 “致力于西部地区的教育和交通建设。从雪域高原的“共和国一号”到高峡平湖的三峡大坝;从“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到高耸入云的大兴国际机场;从世界上10大跨度,从令人惊叹的桥梁工程到南海岛礁的填海造地;从长江“黄金水道”的畅通,到西部陆海新通道通江入海的开通;从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的出现到沙漠绿洲生态修复的建立;从与钱伟长院士共同创建享誉世界的《应用数学和力学》,到争创1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突破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庆交通大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践行者。厚德载物,行远“用人之才”的校训精神,交通天地,创造了一批批推动交通现代化进程的科研成果,攻克了架桥、铺路、整治河道、建筑等方面的技术难关。诠释和践行历史悠久的“两路”精神,服务交通运输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951年开幕式上师生合影。

70年培养特色交通人才

七品阶厚积薄发,锐意进取。 70年,重庆交通大学创建了一个什么样的?

70年来,学校坚持扎根西部、专业交通、面向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展示交通人才培养特色。”重庆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李天安说。

目前,重庆交通大学拥有16个二级博士点、61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3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重庆市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市级学科33个。一级一流课程,1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立航空学院,建立“水、陆、空铁”主要交通学科专业体系,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交通装备、交通服务、交通管理。行业领域全覆盖。近年来,重庆交通大学连续两轮入选重庆市高水平新型工科建设大学。

重庆交通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汇聚了两院院士、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敬业勤奋,善于教书育人。现有专任教师152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51.12%。重庆交通大学人积极服务国家和地区行业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培育,学术影响力显着增强。

润物细无声,重庆交通大学目前在校学生近3万人。同学们齐心协力,努力进步。学校奋进新时代,积极拥抱智能文明和数字经济,积极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校每年有数万名学生参加百余项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获得国家级奖项1600余项、省级奖项3300余项。奖项。

重庆交通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积极创业”的办学理念。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前50名。

2019年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一等奖。

专注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七级优雅,花里胡哨。 70年来,重庆交通大学积极聚焦国家和地区行业重大科技需求,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依托3个国家级、4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更多20多个研发机构、3个院士工作站,形成两栖体系。完整的科研平台集群。 “十三五”期间,重庆交通大学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50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攻关项目4项。荣获科技进步奖,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0余项。服务合同近2500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0亿元,80%以上成果直接服务于交通运输行业。

聚焦大项目、发挥国家级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是重庆交通大学的办学特色。山地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杰出青年周建廷教授领衔,于2020年3月获批正式运行。重庆交通大学自主研发了全球领先的结构与环境耦合试验平台,国内首创领先的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平台,正在建设世界领先的大跨拱桥试验平台和主动风洞试验平台,在大跨拱桥和特长隧道领域。建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朝天门大桥、万州长江公路大桥等15座世界同类型跨度最大的桥梁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10项。

重庆交通大学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长江、珠江流域70%以上的航道试验。处于世界内河航道研究第一梯队,建成了葛洲坝至三峡大坝河段1:100实物模型。三峡水运新航道科研基地攻克了三峡水利工程通航、船闸建设等技术难关。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世界黄金水道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首次提出“发展强度、生态压力、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率先突破长江航道——沙鱼动态、鱼类栖息地营造等技术瓶颈支持涪陵至朝天门4.5米生态航道建设,助力重庆广阳岛成为“长江风景名胜”长江,重庆生态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交通与土木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拥有国内领先的全环境路面加速加载实验系统,支撑新型路面结构的研发和路面性能的快速准确诊断。实验室灵活引进李英红院士团队,共建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孵化培育绿色航空、无机纳米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还在跨座式单轨、山地城市智能交通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

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

智库、智库服务国家战略

今年2月,重庆交通大学荒漠土壤快速生态修复集成技术项目荣获2020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副校长易志坚教授牵头的荒漠土壤快速生态修复综合技术项目,在内蒙古、新疆、四川、中东、非洲等地开展了2万亩实验示范,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及其他成就。具有良好的综合效益,已获得中国、澳大利亚、摩洛哥等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该项目的推广应用,将实质性推动我国西部沙区及有治沙需求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助力共建社区共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易志坚教授还荣获2021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荒漠土壤化成果只是学校产学研科技合作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交通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获批建设中缅走廊、渝新欧沿线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平台、新三峡水运走廊。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内陆开放高地、文化旅游等多项决策咨询成果。

从20世纪50年代川藏公路建设开始,山地公路线形技术、挡土墙加筋土技术、粉灰公路施工技术等大量科技成果被应用于许多重要公路的建设中。中国西南地区的主干公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支撑了西南一路——成渝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建设,解决了世界最大跨度拱桥、最大跨度梁桥、最大跨度石拱桥等难题。多项世界最大桥梁、隧道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关键技术,为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陆路干线公路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路桥梁检测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成果产生经济效益15.76亿元,有效解决了桥梁固有病害精准、无损、定量检测的制约因素,促进了技术进步。并率先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学校开展长江、西江、澜沧江等河流水利和水运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世界最大水头向家坝水电站通航难题;还突破了全球水位差最大的寸滩港、果园港的结构设计瓶颈。学校在三峡工程航海研究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研究成果《三峡工程施工导流通航研究与运行实践》,将设计通航流量从每秒2万立方米提高到每秒4.5万立方米。立方米/秒,气道数量由266天/年延长至356天/年。三峡水库河道泥沙与生态河道建设研究成果,实现了三峡水库变回水面积从3000吨级到5000吨级河道的改善。入选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步之一,将推动三峡水运和长江新通道建设。为上游生态航道决策和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沙漠植物根系测量。

华宇教育勇于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建校初期,重庆交通大学就提出“立足交通,培养特别能吃苦、能战斗的实用型人才”。 70年来,沐浴着“铺路石”精神和“两条路”精神的洗礼,重庆交通大学走过了许多坎坷。发展过程。一代代重庆交大人发扬“当路障、永无止境”的办学传统,培养交通人才、创新交通技术、服务交通发展,不断积累具有交通特色的精神财富,凝聚形成了交通大学的特色。 “双路”精神与“以德行天下,以德行行”的校训精神高度契合。

七大行列,20万余名重庆交通大学校友享誉世界。 “双路”精神已转化为重庆交大人“行远方,以德通天下”的责任和担当。纵观共和国交通建设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又一代重庆交大人的智慧和奋斗。其中有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中国拱桥“第一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九莲;吴宪民,一生行走在天空的高原冻土专家;港珠澳大桥,为建造世界上最坚固的桥梁而倾注了一生。首席设计师孟繁超;在珊瑚礁上“建机场、港口”的中国交通建设公司总经理王海怀;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何川;蒋树平,公路隧道领域首席专家;扎根于“世界屋脊”三十多年的冉世平;被誉为“天子”的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之一的刘红春;保家卫国、戍边绽放西沙的铿锵玫瑰官,以及荣获中国交通建设“十大桥梁”的18人重庆交大校友……“甘于奉献”的精神砥砺前行,永不止步”始终流淌在重庆交大人的心中。

10月14日至16日,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在北京召开。重庆交通大学校长唐伯明受邀出席整个会议。他表示,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会议精神,高举“交通为世界”的办学理想,肩负起“为党育人”的教育责任为国育人”,主动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和建设交通强国的发展大趋势,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加快特色高新技术机构建设,将服务融入交通强国建设和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级别的大学。

山地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大批重庆交通大学人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文图片由重庆交通大学提供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交通知识_交通违章_天津智能交通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jtzs/5604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